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活动

我校师生闪耀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共探新质生产力,携手推动学术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13  浏览次数:0

2024年9月6日至8日,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省会石家庄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河北医科大学联合主办,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协办。会议以“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与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探讨,激发新的研究思路,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我省自然辩证法研究重镇,相关教师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9位师生作了汇报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柳云教授主持。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傅英会研究员与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来平教授先后发表致辞。韩来平理事长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与地位。他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自然辩证法时代化、中国化的重要议题。他在总结本届研究会所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希望我省自然辩证法界同仁不负时代重任,发扬我国自然辩证法界的优良传统,为我省乃至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出河北声音、贡献智慧力量。

韩来平理事长致辞

在主题报告环节,研究会秘书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薛立杰博士作题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劳动教育革新路径研究》的报告。报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从教育实践出发,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教育必须基于人与生产力关系,探索教育主体适应、发展生产力的路径。薛老师指出,人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人的重要性,为探讨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质变提质增效,增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最后,报告指出教育活动应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革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理念,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技能与精神,助力生产力创新发展。

薛立杰老师作报告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质生产力”分论坛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三喜作题为《从先验论证到自然主义——实在论的两种论证策略》的报告。报告围绕“‘先验论证’的根源及基本含义”与“约翰·塞尔语言哲学版本的先验论证思想”“自然主义的两大潮流”“实在论论证的自然主义道路”以及“英美哲学中的寂静主义话题”五个部分对“实在论的先验论证与自然主义论证”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解读。

吴三喜老师的报告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彩云博士作题为《“底线思维”:理论寻根与实践价值》的报告。报告指出,底线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于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我国面临“两个大局”的现实背景。同时,底线思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对于提升社会风险治理能力和水平,铸牢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提升党员干部的斗争本领具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科技的伦理治理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张彩云老师的报告

在“技术哲学与科技伦理”分论坛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赵桂梅博士以《萨特他人理论的教育意蕴及其对当前大学教育的启迪》作报告。报告指出,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他人是萨特他人理论的核心范畴,它们共同组成一个关系性整体。萨特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认为自我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是构建主体性自我的必要条件。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性和伦理性的关联结构。这一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启示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反思性地认识和改变自己与自己的社会处境,并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认知他人和应对人际关系问题,这对科技伦理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赵桂梅老师的报告

在“研究生论坛”上,我校共有5位研究生汇报发言。博士生段庆刚首先作题为《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的科技伦理风险透视及治理》的报告。他阐述了数字化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场景嬗变,并分析了数字化赋能农业建设中产生的科技伦理风险,同时进一步提出,我国应持续引导、支持和实施数字化赋能农业建设的负责任创新,构建科技与社会契约的边界组织,以充分释放农业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引擎。

段庆刚作报告

博士生王茜进行了题为《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优势、挑战及路径》报告。她指出人工智能能够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服务质量,从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但人工智能在乡村治理中面临技术适应性、数据隐私与安全、文化冲突等挑战。为此,需要通过政策法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以及多元参与等途径,实现人工智能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

王茜作报告

博士生李腾飞以《重思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为题作报告。报告开篇指出,海德格尔在技术探讨的起点上预设了一个关键前提:技术不同于技术之本质。基于此,海德格尔展开了对技术的追问与沉思,从而重新界定了技术的本质,指出技术并非仅仅是工具或手段的集合,而是一种独特的解蔽事物的方式;然而,当谈及现代技术时,海德格尔指出其本质已演变为“座架”。面对这一挑战,报告引用了海德格尔的观点,提出了克服现代技术统治的两条道路:思与诗。

李腾飞作报告

博士生赵力佳在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医疗的关键堵点及应对策略》的报告中指出,技术基础薄弱、传统医疗思维束缚以及制度建设滞后,均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对数字医疗的赋能效果。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策略:一是强化技术攻关,提升数字医疗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能力;二是依托理念引领,推动医疗从业人员克服传统思维束缚,促进医疗数据共享,避免数字依赖;三是完善制度保障,规范市场行为,预防法律问题,确保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医疗的健康发展。她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新质生产力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数字医疗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支持。

赵力佳作报告

硕士生刘家俊以《拉康论科学革命》为题作报告。报告通过梳理拉康研讨班系列中关于西方思想史的论述描绘了拉康近代科学革命观的基本图景,指出拉康在科学史观上进步性态度以及在科学本体论研究上的理性主义立场。刘家俊同学认为,拉康不仅是杰出的精神分析家,同时也是深入探索科学认识论的重要研究者。对拉康科学认识论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反思科学活动中主体无意识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坐标。同时,也为我们理解科技创新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供启示。

刘家俊作报告

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河北省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科研领域迎来了一场思想交流的盛会,更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战略的宏阔图景中,河北省各高校将紧密合作,把握此次研讨会的宝贵机遇,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