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热点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热点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02  浏览次数:0

柳云

(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可以说,加强和改进高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新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深刻把握、全面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切实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重点把握思想引领、文化涵育、课程育人、管理服务、实践砥砺等五个关键环节。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优化宣传思想工作,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保障。切实做好并持续优化宣传思想工作,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刘学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对优化宣传思想工作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该著作认为,高校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学”为先,准确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悟”为要,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行”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要求。高校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机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教育平台”“体验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坚持认知教育与思政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到课程改革创新之中;坚持体验教育与传承大学精神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到校史校情教育之中;坚持实践教育与服务社会基层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服务能力培育之中。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文化涵育为基础,构建文化育人场域,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平台。校园文化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文脉”所在,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场域,也是一种心理共识,师生员工生活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被其涵化,也对其进行反馈、施加影响。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深入研究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场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系统探讨了其现实路径、工作策略,并重点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了分析阐释。该著作认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场域,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为重、守正创新、和谐统一的基本原则,实施思想引领导航工程、文化载体优化工程、学校形象传播工程。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要以“法律传播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思维范式,立足法律信息的多态性、多域性以及法律传播编码的多程性特点,有效化解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切实提高法律传播的可及性效果、逻辑性效果、体验性效果。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积极打造清朗网络空间,开展健康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课程育人为重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凝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新路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的新目标、新方向。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在各门课程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促进所有课程同向同行,不断强化育人工作的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不仅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语境、价值意蕴、基本理念,还立足课程类型化研究,探索建构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改革新模式。该著作认为,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优化教师教学思想;进一步提高结合意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创新意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对于“基本理论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融合”为立足点,系统梳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共通点、关联点,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同频共振;对于“操作技能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引导”为着力点,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实验(训练)设计、实验(训练)过程、实验(训练)操作、实验(训练)考核等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进一步强化科研诚信教育,提高学生学术道德,强化受试者保护意识,坚决捍卫科研伦理准则,强化动物实验管理,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对于“实习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践行”为基本点,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习和社会服务,坚持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管理服务为支撑,完善学生日常管理,抓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优化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管理服务体系”与“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均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不仅对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全面做好特殊群体学生工作进行探讨,提出要搭建辅导员实践技能发展平台、理论素养发展平台,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汇聚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合力,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还创造性地将“正当程序”法治理念和“设盲”“破盲”科学方法引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了“代码制”与“实名制”相结合的双重评议制度。该著作认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透明度的追求,不能以全面公开学生家庭信息、侵犯学生隐私权为代价,不能让学生在获取经济资助的同时受到人格尊严的伤害,在追求“程序正义”的同时不能损害“实体正义”。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者应当正确理解并切实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通过“代码制”方式,对学生的家庭信息进行数字编码,从而在集体评议程序中进行“设盲”,避免在学生姓名与家庭情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破盲”时则应当尽可能压缩知情人范围,真实信息仅由辅导员等极少数人掌握,并签署保密承诺书。

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要以实践砥砺为载体,健全实践育人机制,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阵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均为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具有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富集的特色和优势,应当主动承担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并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加强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聚焦高校服务基层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问题,全面分析了构建高校服务基层实践育人机制的时代背景、基本要求、工作原则、重要举措等问题。该著作认为,在服务基层实践育人工作中,高校要不断树牢育人理念,持续完善工作体系,着力凝聚工作合力,积极拓宽实践路径。高校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锚定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谋划服务基层的重点项目,提高服务基层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强化过程意识,从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监测、总结和评估等方面入手,加强实践过程的信息动态监测;不断强化效果意识,既要坚持“服务有实惠”,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又要坚持“育人有实效”,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和服务意识。高校要以“实践”“教学”“科研”“惠民”四个抓手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专门服务机构,建强师生服务团队;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学科与课程结构,加强社会服务课程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扶贫精准意识,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以科研攻关赋能社会服务,以破解难题提高服务实效;进一步创新支农惠民服务项目,积极打造文化兴农、科技支农、卫生惠农、产业富农、智慧助农、托管帮扶、对口支援、校地合作等服务品牌,有力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优质服务下乡入户,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

可见,刘学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因应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规律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围绕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语境、理论范式、实践进路问题,立足思想引领、文化涵育、课程育人、管理服务、实践砥砺等关键育人环节,探索构建了“强化思想保障—搭建文化平台—凝聚育人合力—优化日常管理—构建实践阵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为扎实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