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新时代一体化铸魂育人之路——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4 浏览次数:0
边林
(河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对高校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优势。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系统推进,也要精准突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只有各方面力量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才能形成周延细密的育人网络,绘就全员育人“同心圆”,做好多维育人“大文章”;只有联合“把脉会诊”、集体“对症开方”,才能有效解决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启协同育人新实践,构建全面育人新生态。与此同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重点环节、关键领域,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有为有效;要盯紧现实短板、工作弱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远走好、有声有色。刘学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立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注重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顺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同时紧紧抓住“思想引领”“文化涵育”“课程育人”“管理服务”“实践砥砺”等五个关键环节,探索构建了“强化思想保障—搭建文化平台—凝聚育人合力—优化日常管理—构建实践阵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强化理论探讨,也要强化实践创新。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样一项重大命题,需要从理论高度探究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也要从现实出发叩问其中的路径、方法、举措。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既要阐释其时代背景、理论意涵、基本理念、价值意蕴,也要探究其应然路径、实践模式、实施策略、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针对“优化宣传思想工作”这一问题,既探讨了强化理论武装的基本要求,也分析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构建文化育人场域”这一问题,既探讨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也阐释了推进思想引领导航工程、文化载体优化工程、学校形象传播工程的工作模式,并研究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进路;针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问题,既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语境、基本理念,也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类型化工作模式,并进行了个案讨论;针对“完善学生管理服务”这一问题,既探讨了“正当程序”理念的重要意义,也论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创新机制;针对“健全实践育人机制”这一问题,既探讨了实践育人的时代背景、基本要求,也分析了实践育人的运行机制、主要途径。该著作坚持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守正,也要坚持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努力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从新视角切入,以新理念破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新生态、增加新动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十分注重在尊重规律前提下进行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例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该著作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重要指示,着力搭建认知教育、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三大育人平台”,坚持找准切入点,把认知教育与思政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到课程改革创新之中;找准落足点,把体验教育与传承大学精神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到校史校情教育之中;找准着力点,把实践教育与服务社会基层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服务能力培育之中。对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该著作着力引入“传播学”的新视野,以“法律传播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思维范式,对法律信息的传播及其编码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现实中存在的“易读性传播”与“严谨性传播”的矛盾、“碎片化传播”与“系统化传播”的矛盾、“知识化传播”与“人文化传播”的矛盾,建立了以“主体性教育”重塑教育理念,以“选择性、个体性教育”创新教育内容,以“实践性、生活性教育”改革教育方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新路径。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问题,该著作着力树立“类型化”工作理念,将理工农医等各类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基本理论课程、操作技能课程、实习实践课程三类,分别建构了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这一问题,该著作深入分析了认定程序中存在的申报学生隐私权和其他学生知情权之间的矛盾,着力引入“正当程序”的法治理念和“设盲”“破盲”的科学方法,探索出“代码制”与“实名制”相结合的双重评议制度,有效破解申报学生为获得经济资助不得不牺牲个人隐私、承受心理压力的困局,形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新制度、新方案。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目标导向,也要坚持问题导向。正如学者所说,目标是指南针,问题是突破口,目标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设定,问题是目标生成的依据。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任务,既要以目标为引领,厘清逻辑脉络,又要以目标为靶点,创新育人举措,既要从问题出发寻求突破,又要从问题入手破题开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理路与行动策略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结合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提高法治宣传教育效果这一目标,该著作深入分析法律信息的多态性、多域性以及法律传播编码的多程性问题,提出了“实施法律概念的类型化传播策略,提高法律传播的可及性效果”“实施法律规范的完备性传播策略,提高法律传播的逻辑性效果”“实施法律文化的多元化传播策略,提高法律传播的体验性效果”三个传播策略。结合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这一目标,该著作深入分析课程改革类型化问题,分别以“融合”为立足点,以“引导”为着力点,以“践行”为基本点,构建了基本理论课程、操作技能课程、实习实践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框架。
可以说,刘学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一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因应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系统推进与精准突破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一体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搭建“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以文化涵育为基础、以课程育人为重点、以管理服务为支撑、以实践砥砺为载体”的“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针对性强、适切性高、实效性好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